新闻中心
"安全锤"的真正意义-敲醒沉睡的安全意识
“你有在车内携带安全锤等应急工具吗?”据某媒体日前针对北京特大暴雨所做的一项汽车安全调查显示,仅二成多的调查参与者表示做好了应急准备,当中有近八成车主没准备甚至根本不曾设想身边可能发生任何灾难。
这个调查结果其实应该是在意料之内的,原因有多种,且不论车主应急自救的知识尚未得到广泛传播,更无关大部分车主对这类几率不高的突发“灾难”的危机意识不足,最关键一点更在于:即使在日常购车、用车环节,大部分车主对汽车安全的理解还尚未透彻。
汽车安全涉及面很广,只要可能威胁驾驶者与路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内容,都理应被理解为汽车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生产、设计环节的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用车环节的驾驶习惯、危机意识等。在这个过程中,只要稍微轻松大意,都可能会为日后的驾驶安全埋下隐患。
正如刚才提及的那个调查结果,之所以说其是在意料之内,是因为大部分车主莫说只把这类几率并不高的偶然事件当做“意外”,即使是长期潜伏于身边的一些生活细节、安全隐患也未必在意。
“汽车保险杠竟是塑料的?”“什么是防撞杆?我买的车是否有这样的设计?”“系安全带开车不舒服!低速时就不系了。”“尾灯贴上黑色贴纸多酷啊!这样做不安全吗?我不觉得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都有听到过这样的话语?是的,正如身边一购车者虽然在购车时发现,原来并非每辆车都装备有前后防撞杆,但最后还是为了省油省钱而选择了一辆在配置上更为“物美价廉”的车型一样———当危机尚未到底之前,在不少人眼中一切都是如此艳阳高照且风平浪静。
日前有新闻报道称,某女不幸惨遭雷击,原因是暴雨天在树下打电话。在对珍贵生命的无辜消逝而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不妨再重听一次这则新闻做出的呼吁:“在雷暴之时,请勿在大树之下打电话,因为通话过程中手机电波波动较大而易致雷击。”雷雨天不立于树下,这个道理几乎是众人皆知,但为何此类惨剧仍时有发生?因为“熟视”,所以“无睹”?抑或是侥幸心理作怪?
诚然,“安全无小事”应是每位驾驶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很好地理解“安全”的定义。这不仅仅是对汽车安全带、汽车ABS等主动安全设计的专业理解,更包括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意识,诸如开车不分神、灯光要慎用等。或者只有当真正明白了驾驶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才会发出会心惊叹:原来我们一直安于的“现状”,是如此的“危机四伏”。
不妨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否曾经在开车时接过电话?你知道当中的危险系数有多高吗?其实,在低头按下接通键的一刻,即使以60km/h的低速行驶,车辆亦已前行了十几、二十米。这个距离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一旦在十米开外有行人不知车辆将驶至而突然走出,一旦前车因突发意外而紧急制动,在你低头的这一瞬所发生的或将会是一次印象难忘的追尾、一次让他人受伤的失误,甚至一篇成为你眼中那曾经触目惊心且心痛不已却又“事不关己”的新闻事件。
“你有在车内携带安全锤吗?”假设此刻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车主或不应再只是想到如何去应付一场可能会发生的暴雨而带来的危险,更应趁着这个思考的机会,好好想想自己的汽车生活是否已经足够安全———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驾驶上,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安全系数。
“安全锤”要敲的不仅仅是那扇被淹没了的玻璃窗,还有那一直沉睡于“侥幸”中的安全意识。